旅游规划中的建筑设计怎么样?
建筑是旅游景点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旅游相关建筑可分为两类,一类是景区内作为旅游资源的建筑,另一类是为游客提供服务的相关建筑。 为了使风景建筑与旅游景点融为一体,建筑设计需要相应的理论指导,即旅游景点的建筑设计要注重客观性、合理性、和谐性和艺术性,使旅游景点的建筑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审美心理需求。
一:旅游相关建筑的分类
作为旅游资源,这类建筑通常是重要的观光旅游资源,按建造时间可分为古建筑、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。
古建筑和近代建筑作为旅游资源,往往是文物价值较高的建筑,可分为建筑,包括宫殿、寺庙、墓葬、园林、宫殿等。民间建筑,包括民居、祠堂、书院、会馆、亭台楼阁、私家园林、民族村寨等。宗教建筑,包括寺庙、塔、宫殿、庙宇、寺庙、寺庙等。;工程建筑,包括古城、城墙、军事遗址、道路、桥梁、水利和搬运工程;纪念性建筑,包括革命遗址、名人故居、纪念塔、纪念碑和纪念物等。
此外,一些好的现代城市建筑和工程建筑也是旅游开发的资源,可分为:现代城市建筑,主要是城市摩天大楼、广场、博物馆、展览馆、体育馆、大学校园建筑、城市公园建筑、标志性或纪念性建筑等。现代工程建筑主要有桥梁、隧道水利、道路、机场、卫星发射基地、现代工业园区等。
提供旅游服务的相关建筑设施主要包括为旅游者提供住宿、餐饮、休闲、购物、停车等服务的酒店、停车场、道路、茶馆、商店等建筑设施。 其他建筑不仅可以是观光产物,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服务,比如一些古城里的商店、作坊,不仅是游客的观光对象,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住宿、餐饮、购物等服务。
目前旅游景区的建筑设计有些墨守成规,缺乏新意;有的只求外观新颖,而忽略建筑文脉,缺乏对本土建筑符号的理解和提取。 如何把握度,大胆创新,需要一些相应的建筑设计理念的指导。
二:旅游景点的建筑设计理念
客观性
建筑的客观性主要是指建筑的性质、功能和风格应与当地的背景相对应。 从审美规律来看,游客在游览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心理结构,这种心理结构来源于游客的日常经验,影响着游客对建筑的评价。 游客对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建筑有不同的精神期待。
建筑设计的“客观性”是为建筑确定一个主题和朝向,确定其性质和功能,从而确定建筑的位置、造型、风格、空间和色彩。 一座建筑应该有一个主题和方向。 建筑的具体定位可以说是由其自身的个性决定的,就像路易斯·康说的:“建筑本身想成为什么样,建筑师就应该设计它。” 这与具体建筑的功能、材料、环境、时代、民族文化有关。 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表现结果,即“游泳”后的锚点不同
合理性
从建筑的实际使用来看,建筑的布局要合理,建筑结构要满足相应的功能,满足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。 生理方面主要是指设计中要考虑用户的行为规律。 就整个景区而言,需要根据游客的行为规律来确定不同性质建筑的分布。 比如游客对旅游感兴趣,想参加一些休闲活动的地方;哪里累了,可能需要休息;你需要在哪里吃饭、住宿等 就单体建筑而言,酒店等大型建筑要考虑服务中心、商务中心、接待室、餐厅、住宿室、会议室、员工通道之间的位置关系、路线通道、布局等。
建造展馆等小型建筑时,需要考虑建筑的景观观赏效果,以及游客是否需要在此短暂休息。 心理方面是指通过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嗅觉对心理的影响。 这些要求影响着建筑的选址、朝向、结构、空间大小、线条设计。
和谐
建筑的和谐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和谐,主要是生态上的和谐;另一方面是建筑审美视觉的和谐,包括建筑与周围环境以及建筑本身的和谐。
生态和谐要求建筑作为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,参与景区的新陈代谢,保持能量交换的动态平衡,而不是破坏原有的良性循环。 由于建筑物的出现,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建立了新的关系。如果这个关系处理不好,就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。 目前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处理好景区内的点、廊、基的关系,使景区内的植物、动物以及阳光、空气、水等其他能量交换不受太大影响。
另一方面,建筑物的出现必然会增加在此住宿的游客数量,因此需要控制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的游客容量。 这可以通过测量环境容量来解决。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容量、社会环境容量、游客心理容量、景区生态环境容量等的计算。,从而确定建筑物的规模和体量。 建筑审美视觉的和谐包括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,涉及建筑的性质、位置、体量、风格、色彩,也包括建筑本身的和谐,要求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,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。 建筑的和谐需要考虑建筑各组成部分的体量、尺度、高度、造型、节奏、色彩,处理好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过渡。
视觉和谐需要考虑观看者的观看角度。 游客通常是自下而上观看,而不是像模特那样自上而下。 如果屋顶的穹顶离游客的视线较远,要向外突出,使其看起来不至于太窄;在有坡屋顶的建筑物中,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考虑坡屋顶的倾斜角度。 较高的建筑宜采用陡坡,以增加从下往上看时坡顶的可视面积,使坡屋顶与墙体看起来更协调。
另外,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,很难满足建筑设计的所有要求。这些矛盾可以通过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来改善,比如建筑主体过大或过小,可以通过附属建筑来衬托,使其看起来更加和谐。 如果建筑过于突兀,可以增加一些高大的树木或建筑设施作为过渡,缓解建筑的视觉冲击。 如果建筑太冷,比如用了太多冷玻璃,可以改变墙面的材质或者加一些线条,让建筑看起来更柔和。
艺术性
建筑设计的客观性主要是满足游客的心理预期;合理性是满足游客的实际使用;和谐是为了满足生态要求和游客的审美需求。 但是,如果建筑设计仅仅停留在满足游客的期望、使用和审美需求上,建筑就会缺乏个性,永远停留在模仿和复古中,造不出好的建筑。
艺术性是赋予建筑以生命,使之感性化、个性化,从而设计出一个现代的、有创意的建筑。 在《21世纪建筑的文化特征》中,布郑伟将建筑文化分为三种属性:物质属性——拥有一个供人们享受的空间环境;精神文化属性——空间环境营造中渗透的来自哲学、伦理、宗教等方面的人生理想,以及来自民族意识、民族习俗的审美观念和心态;艺术文化的属性——在综合考虑上述基层结构和上层建筑的文化因素的同时,努力贯彻艺术美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延伸的艺术表达意图。 可见,建筑在利用建筑符号表达文化内涵的同时,通过造型和色彩赋予建筑以个性、生命和情感,这些都与建筑的艺术性密不可分。 不同的理论家对艺术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。
抽象主义认为所有的艺术本质上都是抽象的。 导致一些艺术作品一味追求抽象,从而偏离了艺术作品表达情感的主题。 这种不好的观点把艺术的表现形式视为艺术的本质。 抽象只是艺术创作的手法之一,不等于艺术。 可见,景区建筑设计应适当运用抽象手段表达建筑的内涵和精神,但同时也要防止抽象符号的滥用。
建筑的艺术性可以通过建筑符号来表现。 和语言一样,建筑艺术的视觉符号也有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。 这里的“能指”是指建筑的外在形式,如色彩、图形、线形、结构等物质形态,而后者的“所指”是指其概念和意义以及语言的内容,即建筑形式所包含的一定的概念和意义,两者结合才能产生其预期的意义。 建筑符号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,可以引导建筑采取相应的艺术设计。
以上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景区建筑设计的一些思路。 此外,有些理念也可以指导景区的建筑设计,比如通过现代建筑和后现代建筑的对比,也可以为景区提供一些设计思路。 现代主义建筑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,摆脱过时建筑风格的束缚,发展新的建筑美学,创造新的建筑风格,注重功能并根据实用功能的要求进行更合理的设计,注重流动和开放的空间,提倡平面和立面的简洁,注重良好的视觉、通风和采光。 其内涵定义为“活着就是活着” “以人为本”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理念 后现代主义主张寻找古代创作艺术的精髓,并在建筑中加入现代语言来表达,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建筑。